從古到今,不管是古代的“游圃”,還是后來的宮苑,凡是名園都是能獲得山水性情。山襯水,水映山,山因水活,水得山勢,可以說山水算得上造園的第一要素。
為表現(xiàn)自然,筑山成為造園的最主要的手法之一。秦漢的上林苑,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島,象征東海神山,開創(chuàng)了人為造山的先例。
山是造園的骨架,有了山才能“綠影一堆”。自然界的山形形 色色,土石相兼,有土山、石山,土抱石山,石掩土山。造園堆山疊石,是以大自然為師,是真山的藝術(shù)再現(xiàn)。
造園家在完成土建工程之后,即可鑿池堆山,把簡單的地形改造成有山有水,微波蕩漾,峰巒起伏的山林空間,這叫疊山理水。理池自然成為造園的另一重要手法。
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園林,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,無水不活。自然式園林以靜態(tài)的水景為主,以表現(xiàn)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淼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。
人們或觀賞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,或觀賞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魚,或觀賞水中芙渠睡蓮,或觀賞水中皎潔的明月……以自然式的瀑布、小橋流水,再現(xiàn)自然。
為達到“雖為人作,宛若天開”的理想境界,古代園林理水之法,一般有三種:一為“掩”。以建筑和綠化,將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。
臨水建筑,除主要廳堂前的平臺,為突出建筑的地位,不論亭、廊、閣、榭,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,水猶似自其下流出,用以打破岸邊的視線局限;或臨水布蒲葦岸、雜木迷離,造成池水無邊的視角印象。
二為“隔”?;蛑虣M斷于水面,或隔水凈廊可渡,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橋,或涉水點以步石,正如計成在《園冶》中所說,“疏水若為無盡,斷處通橋”。
如此則可增加景深和空間層次,使水面有幽深之感。三是“破” 水面很小時,如曲溪絕澗、清泉小池,可用亂石為岸,怪石縱橫、犬牙交錯,并植配以細竹野藤、朱魚翠藻,那么在景觀設(shè)計公司看來,雖是一洼水池,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風致的審美感覺。